2007年6月12日 星期二

【補充】Maslow需求層級理論





在一般行銷書籍中,比如行銷泰斗科特勒的Marketing Management裡面提到的需求層級理論就如下圖:













*小鍋貼大嘴巴

一般來說上面的架構就是大多數人所提及的層次,但是關於Maslow本人在發表理論之後所提出的看法,則很少被人所提及。

在此稍微補充如下:





***Citation ***





然而進入了(一九)六O年代前後,Maslow開始感到這一層次架構不夠完整,人本心理學的最高理想:自我實現,

並不能成為人的終極目標。他愈來愈意識到,一味強調自我實現的層次,會導向不健康的個人主義,

甚至於自我中心的傾向。我們應記得他說過「缺乏超越的及超個人的層面,我們會生病...我們需要『比我們更大的』東西...」

人們需要超越自我實現,人們需要超越自我,因此Maslow在去世前一年,一九六九,發表了-一篇重要的文章'Theory z',

他在文中重新反省他多年來發展出來的需求理論,可歸納為三個次理論,即「X理論」「Y理論」及「Z理論」,構成了下面的體系: 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Z理論 6.最高需求(超越性靈性需求)
Y理論 5.自我實現的需求
  4.受人尊重的需求
  3.愛與隸屬的需求
X理論 2.安全的需求
  1.生理的需求





Maslow試用不同的字眼來描述新加的最高需求((屬於Z理論),例如:超個人、超越、靈性、超人性、超越自我、神秘的、有道的、

超人本(不再以人類為中心,而以宇宙為中心)、天人合一等等...Maslow將「高峰經驗」及「高原經驗」放在這一層次上,

它的意義及重要性。不幸的是,心理學教科書所呈現出來的,始終限於Maslow早期的需求層次論(X理論及Y理論),

根本不提後期的修正,使得整個新生代都在背誦那過時的需求層次論。由此再度證明典範使人盲目之處。





***Citation ***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