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6月24日 星期日

張忠謀思沙龍,論點補充



Dear 女王大人,這裡有篇中時社論,大概已經差不多寫到重點了。下面大略摘錄幾句,也補充回憶一下當場的想法。

但沒想到摘錄幾句延伸出來也成了一大堆,所以特別整理成一篇補充文章如下。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「 我實在對邊緣化這個字眼很反感,一聽到這個詞,你後面的問題我就聽不清啦!」

「 台灣從來就不在核心!」




張董講出這兩句的時候,也是全場爆笑氣氛比較高潮的一段。我們觀察睡倒在一旁的神人蕃薯突然驚醒過來就明白。



我覺得他的意思是說,其實他對核心的定義跟大家有點不同。他所謂的核心只有美國這樣等級的「超級強權」,有些

大國在他看來甚至是已經沒落。弦外之音就是連英、法國等在二戰時期呼風喚雨的角色,至今也都不能算是核心。照

此延伸解讀下去,張董所以不認為有那一個國家不是在「邊緣」的。



『 至於雙邊貿易協定,張忠謀也認為,只有政治意義,經濟衝擊不大,「那些協定面子大於實質。」』



龍女士在之前的題問中有問到,近來全球各區域內的經濟體積極簽署雙邊貿易協定,而台灣卻始終沒有參與其中,是

不是一種被排除在外的邊緣話跡象?另外也請教張董,此一現象對台是不可能造成什麼影響。



張董所言面子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的意思是說,台灣企業在全球攻城掠地靠的應該是本身的實力,而不是一昧尋求政府

為企業簽署的保護傘庇蔭。他提到過去台灣是以下面四點為最大競爭力:



        1.工作勤奮,薪資又低,生產力高

        2.理工人才優秀

        3.創業與冒險精神

        4.政府正向干預,扶持企業



至於如何提升本身競爭力,他真的講得很模糊!我想這也是大家一直引領企盼,卻還是讓大家等到睡著的答案。我印

象中他只有提到「企業要創新」,不要一直卡在「兩岸經貿開不開放」這個議題上。企業能自己做的還有許多!迷之

音:「許多」在哪裡....不過他倒是有給台下一些有志邁向國際的年經人幾句建議:



        1.終生有系統、紀律、計畫的學習

        2.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

        3.創新力

        4.國際觀



『 科技產業的品牌要靠擁有「技術平台」和掌握「制定產品規格」的能力。』



講到「品牌」這邊,他先將台下大部分聽眾對品牌的定義一分為二:一是科技業的品牌,一種是消費性產業的品牌。



科技舉的例子是Intel和Microsoft。主要點出為什麼兩大品牌可以如此長久掌握市場,就是因為上面兩個優勢,以及一

些經營方法。他也提到,其實台灣原本有多技術是可以很快掠奪大陸這一類大型市場的,比如說當初台灣早期曾掌握

的「晶元」和「手機」技術。



他直說是這幾波都已經失了先機!未來就是要等新的一波技術起來,然後和切入時機相配合,這樣還是大有可為。至

於消費性產業的品牌,比如說Coca-Cola等,他則認為應該經由行銷的手法來經營,不過之後也沒再補充什麼了。





好吧~我大概就補充到這邊。沒想到認真回想起來還是有點料的拉,只是有點累是真的! XD





2 則留言:

  1. 台灣從來都不在核心,講的很正確呀-. -

    不知道我最近幾年的感覺是,台灣講的邊緣化到不如是個相對

    的概念,相對於中國已經進入世界強國之林,我們只能相對的

    退後,在國際社會/全球市場中一步步倒退....



    還有台灣以前的四大競爭力,似乎現在只能在中國看的到吧...

    回覆刪除


  2. 恩...

    妳的想法跟許多憂心台灣前途的年輕人很像。



    當然這其實還有很多可以討論的~

    比如說,台灣的各項競爭力是不是真如「數據」上所展示的

    都在倒退? 是不有哪些進步中值得肯定的我們卻忽略了?



    主流媒體一向報憂不報喜。 這些努力有成的消息往往也要到

    一些組織才發現的到~ :) (有機會在來報告一下 ^^)



    我個人是傾向好好裝備自我拉~期待有天在海外能為台灣爭

    口氣! 而ITI... 或許就能讓我有這表現的機會!




    回覆刪除